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体育健身

杜月笙虽是青帮老大,但他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儿子,至今为祖国奋斗

时间:09-29 来源:体育健身 访问次数:158

杜月笙虽是青帮老大,但他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儿子,至今为祖国奋斗

在旧上海,杜月笙的名号无人不知,他的事迹饱受争议,有人说他是心狠手辣的黑帮,也有人说他是令人尊敬的爱国人士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,却有一个闻名全国、至今还在为祖国奋斗的儿子!那么,他是谁?又为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?青帮老大杜月笙上个世纪初的上海,三大帮派鼎足而立,黄金荣、张啸林、杜月笙并称为“新上海三大帮主”,其中,杜月笙最为低调,但手段最为残酷。杜月笙原是一名小贩,经商多年后决定转行,加入了一个本地小帮会,从最底层开始慢慢爬上去。他凭借沉稳老练的处事作风,很快在帮会中小有名气,后来,在一系列权力争夺中,杜月笙终于坐上了大佬之位。由于出身卑微,杜月笙对权力极为谨慎,他深知要在这个位子上坐稳,除了运气之外还需实力。因此,他对处理黑白关系十分重视,多给各路人马留点面子,一时间,黑白两道对杜月笙都颇为忌惮。然而,杜月笙毕竟是名黑帮大佬,曾靠着贩卖烟土发家,也曾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,在坐上黑帮头头位置上的前后,难免手上沾满了鲜血。可能杜月笙内心知道自己所为不对,平时还会做些善事来弥补,他会出钱吩咐手下开救济店,为难民提供吃的,国难当头,他也积极捐钱援助前线。在中国工人遭到外国资本家的打压后,杜月笙也能凭借手上的力量为那些工人争取利益,在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不仅大量救助百姓,还曾成立武装力量和同胞一起反抗日本部队的入侵。虽然杜月笙有着很多血腥的黑帮经历,但在民族大义之下所展现的爱国豪情,又让人不得不佩服,因此人们对他的争议从未断绝。1951年,杜月笙在上海病逝,临终前,他特意向孩子们留下两句遗言:一是不要走歪路当黑帮,二是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。他一生行差踏错,但内心深处仍存民族大义,就是这样的一个背景复杂的父亲,却培养出了一心向善的儿子——杜维善。那么,作为最小的儿子的杜维善,童年生活过的怎样?杜维善的童年杜维善生于上海,而当时正是他的父亲杜月笙在上海最鼎盛的时期,作为最小的儿子,杜维善从小就受到长辈的宠爱,生活奢华舒适,衣食无忧,即便是玩具也都是最好的。然而,好景不长,杜月笙在杜维善很小的时候就因哮喘去世,而杜维善还太小,尚未意识到发生了什么,但兄长杜维嵩明显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。杜维善他兄长历经了从富贵到一贫如派的巨大落差,看着曾经的玩伴一个个都离他而去,也是心酸不已。有一次,杜维嵩外出理发时钱包被小偷偷走,理发店老板还当众奚落他,这无疑是雪上加霜。杜维嵩郁郁寡欢,对生活失去了信心,最终选择了轻生。杜维善眼睁睁看着父亲和哥哥相继离世,心里极其伤痛,他还记得父亲生前高大威猛的身影,记得哥哥总是对他爱护有加,现在他们一个个都离他而去,小小的杜维善只感到茫然和无助。虽然母亲姚玉兰同样悲痛欲绝,但作为杜维善的唯一依靠,她不得不振作起来,只身一人带着几个孩子从上海来到了台湾。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地方,姚玉兰白手起家,以唱戏为生,勉强维持着这个破碎的家庭,杜维善变得更加内敛寡言,他渐渐意识到生活的艰辛,体会到了疾病与死亡的可怕。作为最小儿子的杜维善既是幸运的,他有着最多的宠爱被父亲寄以厚望,但他又是不幸的,还没体验几天家庭带来的温暖,家庭就分崩离析,日子也过得艰苦十分。那么,杜维善又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发家的?杜维善的发家史在台湾勉强读完中学后,杜维善凭借自己的努力被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录取。在澳大利亚求学期间,杜维善非常节省开支,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,他曾做过许多工作,比如贩卖牛羊、当矿工、钻井工等。他曾在牧场当过牧羊人,每天起早贪黑,照看牛群羊群,他也在矿山挖掘过煤矿,体验过矿工辛苦的生活,还在餐馆当过服务生,经常加班到深夜。失去名门望族的身份后,杜维善不得不做这些繁重的工作来维持生计,虽然落差很大,但杜维善从不抱怨,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。大学毕业后,杜维善留在澳大利亚一家公司工作,很快与大学同学谭端言结婚。为了更好地发展,他花光积蓄开办了一家肉类贸易公司,将澳洲的牛羊肉销往台湾地区。创业初期,杜维善的肉类贸易公司经营困难,他白天开车到各地收购牛羊,晚上忙着记录账目,经常通宵达旦,杜维善还亲自设计产品包装,并多次飞往台湾与合作商洽谈。在他不懈努力下,公司业绩逐渐上升,客户也愈来愈多,杜维善成功打开台湾市场,奠定了事业基础。虽然前期艰难,但他继承了父亲的拼劲,公司很快积累了财富,他也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豪。在积累了一定资产后,杜维善购入了一座当地银矿,兢兢业业经营了几年,资产迅速增加到上亿元。然而,杜维善购入的银矿原属一家老公司,设备陈旧,产量低下,他不得重新装修车间,添购先进设备,最后还邀请来专家改进开采技术。他也经常深入矿井了解情况,与工人们共同劳动,在他科学管理下,这座银矿复苏铸辉煌,产 量大增,获利丰厚,杜维善不改初衷,继续努力扩大事业版图。不用再担心自己生活的杜维善,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临终嘱托。那么,这之后的杜维善,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?饱经风霜,终得太阳杜维善之所以成功,全都里不来其父亲的临终遗言,时刻提醒自己要爱国、为民造福。随着财富的积累,他也在实现父亲的遗愿,重心开始转向收藏业,尤其喜欢收藏古钱币。多年后,杜维善重游旧居杜家公馆,已改建为博物馆,馆长向他展示馆内最珍贵的文物——一枚残缺的古钱币,是匮乏的馆藏。得知这一情况的杜维善颇为惊讶,认识到国内在这方面不足,杜维善立即承诺捐赠自己收藏的上百枚古钱币,20世纪60年代,杜维善开始专门收藏古钱币。为购买两枚罕见的萨珊金币,他不惜抵押新房,80年代,他收藏的古钱币价值高达18亿元人民币。1992年移居加拿大后,杜维善继续收藏中亚古钱币,内容更加系统、数量是以前的3-4倍。他十分注重对收藏的研究,先后出版了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》等多部钱币专著,将中国本土的钱币研究拓展到丝绸之路。1991年,杜维善首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367枚古钱币,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罕见的萨珊金银币。当时博物馆工作人员看到这些罕见的藏品都惊呼不已,纷纷赞叹杜先生是“萨珊王朝的使者”。这批捐赠对博物馆来说意义非凡,不仅丰富了馆藏,也让人们对古老的萨珊文明有了更直观的了解。由于萨珊王朝的古钱币十分珍贵,其建国于公元226年,其版图包括今天的伊朗和阿富汗部分地区,作为丝绸之路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,萨珊王朝与中国频繁交流,其遗留下来的金银币更是收藏界的难得之宝。而杜先生能搜罗到这么多萨珊钱币,可见他的收藏造诣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。之后他又多次捐赠,总计约2000多枚钱币和200多册图书,2012年,他再捐410枚丝路钱币,其中不乏珍稀品类,使博物馆的钱币收藏更趋完善。而且杜先生每次捐赠,还会配上参考书籍,并亲自撰写说明文字,对钱币的年代、来历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,这为博物馆的展示解说提供了宝贵资料。长久下来,杜维善的捐赠极大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,也使更多人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,他多年来无私奉献的精神,令国人由衷钦佩。当被问及动机时,杜先生淡淡说了一句“因为我是中国人”,简单的一句话,却彰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与忠诚。杜维善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父亲“为民造福”的遗愿,以赤子之心回报祖国。他留下的古钱币藏品,不仅价值连城,也让他的大爱之心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,正如杜先生所说:“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”。这一句话,足以看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体育健身